修复后的蜈支洲岛珊瑚礁 吸引众多海洋生物-新华网


修复后的蜈支洲岛珊瑚礁 吸引众多海洋生物

2024-05-21   08:25:41
来源:海南日报
字体:

  原题:修复后的蜈支洲岛珊瑚礁,吸引众多海洋生物

  新“居民”拎包入住安新家

  泛着幽幽蓝光的海底世界里,一条浑身布满黑白斑点的巨型石斑鱼摆动鱼尾,穿梭在珊瑚礁之间,追逐着一群玻璃鱼。

  “这条巨型石斑鱼来了一个月还没走,估计是想留下来定居在这里了。”5月19日下午,在三亚市蜈支洲岛上,蜈支洲岛旅游区海洋部经理王丰国掏出手机,给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采访团的记者们看了近期在蜈支洲岛海域海洋牧场拍摄到的巨型石斑鱼视频。

  石斑鱼在中国分布于广西沿海、东海南部及南海等海域,对生存环境有一定要求,需要良好的水质、适宜的温度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条巨型石斑鱼定居蜈支洲岛的海洋牧场,标志着海洋牧场建设对海洋生态的修复成效显现。

  蜈支洲岛海域的海洋牧场里“居民”可不少。藏匿在沉船里的玻璃鱼群忽闪忽现,五彩斑斓的珊瑚在水中摇曳,鹦嘴鱼游荡在珊瑚礁中,左右寻觅那株珊瑚适合下嘴啃食……据不完全统计,蜈支洲岛海域生活着超过300种珊瑚礁鱼类,涵盖15目60余科,是我国大陆近海拥有珊瑚礁鱼类物种最多的岛屿之一。

  而在10多年前,蜈支洲岛海域的海底世界可没有这么热闹。早年受海水升温、渔业捕捞、海岸建设等因素影响,这片海域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珊瑚覆盖率下降。珊瑚礁生态系统是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很多海洋生物就失去“家园”,只能迁徙往别的海域。

  2016年起,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开始联合中科院南海海洋生物实验站精心设计珊瑚温床并通过移植和保育的方法修复珊瑚礁群,在海底“植树造林”。至今,双方已携手在蜈支洲岛海域利用台风后的珊瑚断枝建设了1代苗圃3个,2代苗圃1个,每年可以提供4万多株的珊瑚移植体。

  根据测算,2017年至2020年,蜈支洲岛海域珊瑚礁覆盖率增长了18%,其中移植珊瑚贡献的覆盖率增长为14.9%,对珊瑚覆盖率增长的贡献达到了82.9%,移植珊瑚提供的增长率超过了原生珊瑚的近4倍。

  目前,蜈支洲岛海域已修复3.5万多株珊瑚,修复面积近5万平方米,为鱼类等海洋生物的聚集、繁殖、生长提供了更广阔的栖息地。珊瑚礁间穿梭着形状各异、色彩斑斓的鱼儿,蜈支洲岛的海洋牧场“居民”越来越多。

  此外,蜈支洲岛旅游区修建两个码头,冬夏季轮换使用,确保航道及码头区域的海底生态得到休憩和恢复。蜈支洲岛旅游区还创建“无废旅游景区”,实施禁止砍伐树木、禁止捕捞、全岛禁烟、全面禁塑、控流限流等系列措施,将低碳、环保、无废理念融入景区各个环节。

  “我们也积极向大众传递海洋环保理念,向游客推出‘珊瑚宝宝移植项目’,让游客在潜水时在海底种下一株珊瑚,助力海洋生态修复。”王丰国说,蜈支洲岛旅游区探索“旅游+公益”模式开展海洋生态科普宣传,当前该旅游区正在申请成立有关海洋修复及发展的基金会,围绕海洋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海洋经济发展、防灾减灾等主题组织开展相关会议和讲座活动、申请和实施国际组织及政府部门的公益性项目。(记者 孙慧)

【纠错】 【责任编辑: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