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海南打通二级以上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用药限制
常用的降压药村里就能买了
海南澄迈人王先生虽仅42岁,却已有3年高血压病史。以前,他习惯服用的降压药在家门口的村卫生室和老城镇中心卫生院都找不到。每次药快吃完了,他只能“舍近求远”,驱车前往澄迈县人民医院开药,耗时又费力。但自从海南实施统一各级医疗机构药品目录的政策后,王先生的难题迎刃而解。如今,他步行到村卫生室或者到卫生院就能配到常用的降压药。同时,老城镇中心卫生院院长蔡捷捷还主动把他的病“管起来”,敦促他改变不良习惯,慢慢戒掉了烟酒。
长期以来,困扰像王先生这样的慢病患者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尽管可以申请长处方减少取药频率,但因基层医疗机构药品目录受限,家门口的卫生室和卫生院常常无法提供他们习惯使用或必需的药品。过去,慢病认定机构也设置在二级及以上医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患者在基层配药的困难。
这一局面如今正在发生改变。“过去碍于成本管理和药品目录差异,我们卫生院的药品种类远少于上级医院,比如常备的降压药仅有几种,难以满足辖区患者多样化的用药需求。”蔡捷捷解释道。
改变的关键在于我省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市县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联合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形成统一管理单元。“最核心的变化是统一了药品目录,彻底打通了用药限制。”蔡捷捷介绍,此举显著增加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可用药品种类,让慢病患者能够便捷地在“家门口”用上所需的药品。
新政策的成效已开始在基层显现。“我们卫生院通过对辖区患者需求的细致摸底,将降压药品种从过去的几种扩展到现在的十多种,基本覆盖了附近患者的常用药需求。”蔡捷捷院长介绍,这意味着更多的患者可以免除奔波之苦,真正享受就近的基层医疗服务。
近日,海口市云龙镇长泰村卫生室医生王运铭看着身患高血压病的村民蔡夫丰的检查报告,对照着一条条数据进行讲解。在了解了他的常用药后,王运铭当场为他开具了降压药。以往,蔡夫丰需要到海口市第五人民医院取药,如今在家门口的村卫生室就可以拿到这些药。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省卫生健康委坚持学查改、开门教育一体推进,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主动担当作为,坚持把脉问诊、对症下药,聚焦百姓看病的“关键事、揪心事”精准发力,积极推进为民办实事事项,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从省卫生健康委获悉,目前全省已有一级医疗卫生机构(含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9家、未定级的医疗卫生机构(含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2844家纳入医保定点,均已实现慢病患者所需药品全覆盖。截至7月4日全省已有30.67万名参加医保的慢病患者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含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用上所需药品。
目前,海南依托紧密型医联体牵头单位,正在统筹建设医联体中心药房和共享中药房,持续推动药品供应保障和服务下沉,不断健全紧密型医联体内药品上下联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障更多群众在“家门口”用上所需药品,实现人民群众就近就便、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