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陵水南繁水利二期工程竣工,保障约8万亩南繁科研农田的灌溉需求
南繁农田喝上“自来水”
11月18日,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田仔村,一座全长约200米的渡槽横跨河道,稳稳托起田仔水库的清流,源源不断输向下游农田。与原先窄小的U型槽相比,如今的渡槽不仅“长高”了,输水流量也显著提升,水流更加充沛平稳。
站在位于陵水光坡镇米埇村的上海南繁基地,望着灌溉用水欢快地涌入田地,基地负责人田守波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以前枯水期来水少,现在水量稳定了,庄稼‘喝’得饱,种子生长发育有了更稳定的环境。”
纵横交错的沟渠、渡槽与排涝沟,如一条条“水脉”,织成一张覆盖陵水南繁保护区的高效输水网。随着陵水南繁水利二期工程竣工,约8万亩南繁科研农田的灌溉需求得到有力保障,基地灌溉保证率已提高到85%以上。这不仅破解了南繁育种“用水难”的瓶颈,也彻底改善了原有设施输水能力弱、明渠老化、灌溉效率不高等问题。
全县像这样拆除重建的渡槽共有14座,同步修缮的沟渠更是遍布田间。“灌溉用水保证率提高了,渠道损坏导致的水量流失也大大减少,既节约了水资源,也保障了渠道下游地块的用水需求。”陵水县兴陵建设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南繁基地,被誉为中国农业的“硅谷”。作为南繁重要组成部分,陵水这一系列水利工程,正是落实《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的关键举措,对保障南繁育种灌溉、推动基地高质量发展意义深远。
工程建成后,不仅加快了新品种选育与推广步伐,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也带动了灌区社会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水动力”。
除了改造原有渠道建筑,项目还因地制宜增设了一批斗门和机耕桥,方便更多地块取水与机械耕作,进一步优化了农田作业条件。
灌溉之外,防洪排涝能力也同步提升。在英州镇红鞋村,一条拓宽至约8米的排涝沟,守护着5400多亩农田。曾经的土沟摇身变为格宾挡墙结构,既为植物留出生长空间,又实现了水土的自然交换,植被自由生长,减少了水泥对生态的影响,实现了工程结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新改造的闸门统一采用一体式设计,操作简便、更换快捷。新建闸室还配备了信息化设施,可实现远程控制启闭,精准调节流量,一改过去依赖人工现场操作的繁琐。
这一切改变的,远不只是“水”。通过提升“灌溉保障率”这一核心指标,陵水正在重塑南繁基地的科研生态与产业生态——让育种事业从“看天吃饭”,转向可规划、可控制、可持续的现代种业新阶段,为端牢“中国饭碗”筑牢最坚实的水利底座。(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迎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