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深秋,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的各个乡镇,“黎花知音”公益课堂依旧温暖开讲。这个以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为核心的公益项目,已从最初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浸润乡村的精神甘泉,持续滋养着黎乡家庭的心灵土壤。
自2023年启动至今,“黎花知音”已在昌江这片土地上扎根三年。其服务对象不断拓展,从最初聚焦女性自我成长,逐步延伸至男性力量唤醒与家庭整体环境建设;课程内容也持续深化,紧跟村民的实际需求。

赵瑞荣在王下乡钱铁村向学员们讲述父亲角色的重要性。新华网发
在这条公益之路上,涌现出一批批公益使者。他们怀揣着专业知识与深厚的乡土情怀,一次次深入村庄,与村民携手共话心灵成长与家庭的美好未来。
生活化与互动化:让心理学在黎乡落地生根
作为最早一批参与项目的公益教师,曾在海南师范大学担任校外导师的心理教师李惠君深知心理健康教育在乡村的稀缺。“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点关切区域在农村,尤其是在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
三年前初入黎乡的情景,李惠君记忆犹新。她并未直奔讲台,而是以“观察者”身份参与启动仪式。“我不知道她们能不能听得懂普通话。”她坦言,从城市高中课堂到黎族乡村,场景的切换是巨大挑战。“我需要先找到能与她们日常生活产生共鸣的连接点。”
如何让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被村民理解、接受、运用?李惠君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赵瑞荣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生活化”与“互动化”的路径。
李惠君在备课前总会先了解村民的认知水平与语言习惯,确保“内容一定是基础的、易懂的”。针对成年村民的学习特点,她结合“黎族同胞能歌善舞”的特点,设计“大风吹”、桌游等活动,让村民在动起来、玩起来的过程中感受心理学的魅力。

李惠君将“走心桌游”带到在昌化镇昌田社区。新华网发
赵瑞荣则用“唠家常”代替“正规讲课”,以“大脑吝啬鬼”解释“认知偏差”,用对比描述化解专业术语的隔阂。他发现,男性课堂初期互动较少,但通过引入情境教学与角色扮演,学员们便能迅速沉浸其中,展现出高度专注。他让父亲们模拟与青春期孩子的对话,在角色扮演中打开话匣子,捕捉沟通细节。

赵瑞荣与海尾镇沙地村的学员们探讨如何让父爱归位。新华网发
细微处的改变:当心理学种子在家庭中发芽
尽管课程周期短暂,但“黎花知音”所带来的积极改变,已在昌江的乡村家庭中悄然生根。
一位曾参与课程的年轻妈妈,在课后主动向李惠君询问推荐书目,以进一步深入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次年,这位妈妈以学员代表的身份,站在了项目启动仪式的讲台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与改变历程。这一变化,让李惠君深感欣慰,她表示:“哪怕只有一个村民因为我们的课程而发生积极改变,那么这项工作就充满了意义。”
在昌江的一次授课中,李惠君还发现了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相较于城市家长,这里的村民对孩子的包容度明显更高。“他们最欣慰的是孩子愿意与自己交流,能好好吃饭。”李惠君分享道。课后,两位父亲主动找到她,咨询关于青春期孩子情绪管理的问题。李惠君借此机会,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激素变化对情绪的影响,并耐心指导他们:“在面对孩子情绪波动时,先等自己和孩子的情绪都平复下来,再一起解决问题。”

学员在课后向李惠君(右)请教问题。新华网发
赵瑞荣也分享了一个感人案例:一位年过六旬的黎族阿婆,文化程度不高,却在课后清晰描述了外孙女的抑郁状态。赵瑞荣现场建议家人多陪伴孩子,多带孩子外出活动。不久后,当两人再次见面时,奶奶兴奋地告诉他,孙女已经变得开朗许多。
正是这些细微而真实的改变,激励着赵瑞荣一次又一次踏上乡间小路。“因为一堂课,改变了孩子的成长环境,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黎花知音’项目的价值与意义。 ”赵瑞荣感慨地说。
挑战与突破:公益之路的持续探索
公益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们白天要出工,晚上我们又不便下乡。”李惠君坦言,“如果人家放下农活来听课,我们讲的东西不是他们想要的,会有负疚感。”
课程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亦是痛点。李惠君指出,当前课程分布较为分散,难以形成持续影响。为此,李惠君建议,应在农闲时密集授课,并提前调研村民真实需求。“比如针对单身男青年的相关课程,如果提前了解他们的困境与需求,备课会更有针对性。”
她设想,未来可建立“课程菜单”,让村民“点菜”,教师按专长“烹饪”,形成“家庭建设”“健康生活”“技能提升”“艺术审美”等模块化课程体系。
赵瑞荣也指出,单次课程难以实现深度干预。“缺乏持续性辅导,效果有限。”他希望更多力量加入,降低参与成本,让公益走得更远、扎得更深。
尽管挑战重重,但“黎花知音”展现出的生命力令人鼓舞。李惠君在谈及项目发展时表示:“一个公益项目能坚持三年,且不断有老师加入,已非常难得。”她认为,项目正从“公益课堂”升级为“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赋能模式”。
赵瑞荣希望项目能覆盖全省:“太多山村需要这样的知识播种。”他呼吁媒体、企业、学术界等多方力量形成合力,“用最小的成本做最有意义的事”。

赵瑞荣(前排左三)与乌烈镇白石村村民合影。新华网发
在这场跨越山海的“心灵共建”中,两位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乡村价值的发现者与重塑者。李惠君说:“我们要让留守乡村的人活得优雅、有能量,让家乡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赵瑞荣则相信,当父亲回归家庭、村民找回尊严,乡村的内生动力将被真正激活。

李惠君与七叉镇红峰村村民合影。新华网发
如今,“黎花知音”如同一株坚韧的黎家之花,在乡野间静静绽放。它不追求立竿见影的改变,而是默默播撒心灵的种子。真正的改变需要春风化雨的滋养,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破土而出的力量。当村民开始倾听内心、建设家庭、美化生活,乡村振兴便超越了经济指标,成为人与土地共生的诗意篇章。
这条心灵建设之路虽长,但每一步都深深镌刻在家乡的土地上,每一堂课都回响着知音间的默契与共鸣。在昌江的黎乡深处,这场关于心灵觉醒与家庭赋能的实践仍在持续,其影响力终将穿越时空,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绽放光芒,照亮更多乡村的心灵家园。(王雯君 房津萱)










